中国教育报:陕西工院“大思政”生态圈让高职学子收获满满

发布时间: 2020-10-20 11:14 作者:王伟 编辑 党委宣传部 访问次数: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0日第7版

中国教育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网头条转载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大思政”生态圈让高职学子收获满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瞄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命题,聚焦职业教育特点,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办学治校的责任使命,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为新时代大学生擦亮了鲜红底色。

塑优工作机制 构建大思政“生态圈”

陕西工院党政始终把思政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在机构设置上,增设学生工作党委、美育部等4个部门,先后出台思政教育相关制度、方案69项,架起了“大思政”教育生态圈的四梁八柱。

在队伍建设上,学校一方面完善思政课教师成长机制,年均列支20万元用于思政科研专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3年新进思政课教师53人,并出台鼓励教师攻读学历学位办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对接协同机制,将思政课教师融入到各二级学院开展集体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参与“课程思政”教改中,借助教学名师、师德先进、“双带头人”等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再通过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协同推进,构建了横向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协力,纵向党委牵头抓总,多部门分工负责,各党总支和二级学院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努力打造人心思齐、和谐共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筑优思政课程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陕西工院“停课不停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战‘疫’思政系列微课堂”,通过“生命”“价值”“家国”“天下”“使命”“担当”等不同专题,紧贴着社会热点讲、紧追着学生兴趣走,引导学生强化家国情怀、树立担当意识。在筹备和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化身“网红”“主播”,采用线上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创新编排教学内容及授课环节,并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典型人和事转变成教学案例、转化为授课内容,再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层层铺开,讲清我国战“疫”彰显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领导优势和精神优势,让学生们在这堂没有排进课表的人生大课上,重新审视和丰富个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理解。

工院学子也以实际行动做出响亮回应:远在非洲塞内加尔工作的财经与旅游学院沈鑫豪同学,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积极参与塞内加尔华人华侨和中资企业的医疗物资募捐活动,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中铁广州局山西项目部工作的土木学院刘函同学,主动担纲所在地的疫情防控宣传员,每日向员工及群众宣传防控知识,对进出人员登记、测量体温;商贸学院毕业生、卫大姐食品公司董事长寇博鋐多次向一线抗疫工作者捐赠防疫物资……

以“西部之首、全国前十”的位次入选“双高”校建设单位以来,陕西工院紧紧抓住“打造党建红色引擎”的着力点,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建设集教学、体验、实践功能于一体的“学马研习”智慧思政空间,通过整理、挖掘校园文化景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打造了国学智慧、工匠精神、校友风采和工院映像4条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线轴,并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苏武纪念馆等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思政课搬出教室,延伸到校园里、拓展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有血有肉、情境交融、理实结合。在这个智慧思政空间,学生们按照不同主题,自主组队、自我实践、自行撰写实践成果报告,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呈现在笔端,在实践中升华了爱国情感,坚定了报国强国之志。

培优“课程思政” 使专业课门门都育人

“大家好,我的全名叫‘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来自唐代的我,拥有浑圆硕大的外观、雍容华贵的纹饰。鎏金的外表,更是凸显了我的雄浑大气、富丽堂皇。”这段描述出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杨帆同学。在“导游服务英语”的课堂上,作为“国宝推荐官”的她,通过PPT、视频短片,声情并茂地向大家介绍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

“学生们5人一组,每周介绍一件国宝,既贴合课程内容,又拓展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负责“导游服务英语”课程教学的赵雨老师介绍说,“这个学期的‘国宝推荐官’系列推出后,同学们对这门课的期待更高了。这也是我们探索‘课程思政’的一小步。”

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像这样“如盐在水”的“课程思政”案例在陕西工院还有很多。2019年初,学校决定在全院启动实施“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行动”,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履行专业、课程、教师承担思政育人的责任,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课程、全体教师、全教学过程的协同耦合效应,不让思政课唱“独角戏”,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后,学校迅速响应,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融入到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及专业群建设任务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职责,力争通过4年建设,从中精心培育60个蕴含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立项建设由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组成的50门“课程思政”金课;通过培育“课程思政”教学骨干、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能手、锤炼“课程思政”教学标兵,选树30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打造1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凝练汇编成《“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集》,形成一套“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做法,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思政担”。

创优“红色匠心”文化 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

在学校新建成的机床文化园,刚刚入校的新生和新入职的教师们徜徉在各种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机床之间,用心回溯中国机床装备的发展历程,感悟和传承着“红色匠心”的工院文化。

办学70年来,陕西工院始终立足“大思政”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文化强校”战略,传承第一任校长王达成(原西北工业部门领导,清华大学党支部首任书记)提出的“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的办学初心,优选萃取陕西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精髓,依托国家示范、国家优质和“双高”院校建设等项目,紧扣“技术技能工人到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创新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聚力”,育人路径、行动机制、实践平台、协同架构和反馈体系“五维联动”,以“红色”作底色,以“工业”为灵魂,以“卓越”为境界,以“匠心”作特色的“红色匠心”文化育人模式。

依托校园内的一馆(校史馆)、一园(机床文化园)、一廊(企业文化长廊)、一空间(VR智慧思政实训中心)文化实践设施,借助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教集团、陕西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学校搭建校区、社区、厂区、馆区、园区等多元文化“五区一体”育人平台,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党旗领航工程、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三走进”活动、楼廊道路文化群建设等十大载体贯通互动,构建了体现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红色匠心”校园文化。

学校还将“红色匠心”文化理念通过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贯通到育人的全方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制度约束与活动熏陶结合,实施“五心育人”工程,借助三观养成正心育德、借助大赛平台匠心育智、借助传统文化仁心育体、借助革命文化红心育美、借助社会实践润心育劳,构建“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的育人格局。

同时,学校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统一起来,立足高职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出发,实施“五历实践”育人融合计划,开展“红色访学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实习经历+劳动锻炼经历”系列实践,覆盖全体在校生,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核心能力、职业变迁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文化实践中塑造青年学生文化气质,进一步涵育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度与鲜活力,近5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别、省级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1231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463项,获奖数量连续3年位列全国高职第二。就业率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97%以上,在国有大型企业、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的就业率达到52%。

春风化雨铸匠心、润物无声满庭芳。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陕西工院将持续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创新,完善“大思想”教育生态圈,践行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工匠新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谱写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0/20/content_585579.htm?div=-1

中国教育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网链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2010/t20201020_36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