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面向西部产业打造特色名校
按语:
2000年,教育部颁布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教育部颁布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7年,国家启动高等职业院校示范建设项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2011年6月,教育部相关领导在6月8日教育部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对于中西部高职院校,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历史积淀深厚,第一、二产业比重大,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环境有别于东部和沿海地区。如何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走出一条适合西部产业环境的高职教育路子。坐落于历史名城咸阳的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以下简称“陕西工院”),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咸新区、两江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建设具有西部产业特征的特色专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突出人才培养个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北地区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立足西部产业集群,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西部产业优化升级正在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本位”意识,立足产业集群,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集聚力量建设具有极强就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陕西工院按照“面向产业、服务区域、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思路,针对西部装备制造业职业岗位新变化、新要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5个与地域经济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影响力强的专业,辐射带动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电技术等17个专业快速发展。并以“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突出实践育人才”为指导思想,立足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办学方向瞄准市场,专业开设跟踪市场,人才培养适应市场,按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需求开设专业,基于项目和工作过程设置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设置实训,进行了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等一系列改革。
了解到未来5到10年间,陕西机械行业将装备大量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为满足行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和知识技能型操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学院开设了数控技术、机械CAD/CAM、模具等专业,并对原来的机电类骨干专业进行改造。考虑到信息技术在西部地区的迅速普及和西部开发、西部观光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学院建立了信息工程系和人文科学系,开设了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外贸英语、商务文秘、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目前,学院已建成教育部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3个。2010年,学院又荣获“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这不仅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适应西部产业环境,创新校企合作体制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业”等领域是西部产业环境未来的集中走向,地处西部的陕西工院积极探索适应西部产业环境的校企合作体制,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
2008年,陕西工院跻身“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招牌教师、培养名片学生、铸就行业名校”为目标,通过牵头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企业科研攻关项目”等形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良性互动机制,引导工学结合深入教育教学内部,发动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推动职教内涵建设。
依托雄厚的行业基础,陕西工院多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合作单位遍布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和500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员。学院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纽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教材,企业提供部分教师和仪器设备、场所及教学软件,学院为企业提供科研与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动态运行、有序发展”的合作模式,基本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异质融通,发挥了较强的协同效应。
目前,合作企业纷纷通过设立奖助学金、冠名技能大赛、合办创业基地等方式,在学院设立人才储备基地,陕西工院还根据专业性质与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企业订单培养,“众喜水泥”、“中联重科”、“索菲特”、“陕汽金鼎”等企业冠名订单班,先后为企业培养5000多名优秀员工。宝鸡众喜水泥在2009年就在陕西工院率先设立了两个订单班,该企业董事长王连生说,“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已经熟悉了企业的文化、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章等,到企业后可立即上岗工作,成为企业稳定的骨干队伍。”
三、依据西部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过程与环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与构建。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中指出: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陕西工院积极顺应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企业调研,紧扣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把办学方向瞄准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创新以“工学六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学院作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携手省内外32家国家级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积淀深化“工学结合、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办学特色。在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养成了从事装备制造业必须的“严谨、务实、吃苦、踏实”的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平稳过渡,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受益。
在实践中,陕西工院探索形成了“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10种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对学院示范建设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陕西工院近几年利用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陕西“西咸一体化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发展机遇,瞄准行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显著,走在了全省高职院校发展的前列,取得的经验值得推广。
四、合作区域现代企业,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陕西工院院长崔岩在今年6月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指出,高职院校应紧扣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合作区域现代企业,优化重组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校企合作建设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形成“校内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实践训练体系,体现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阶段的认知递进规律,既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强化提高学生技能。
早在陕西工院创建之初,学院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要求,一并建立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洗礼,目前校办实习工厂已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多个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场内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经过多年探索,学院积淀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和“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同时,陕西工院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为依托,构建了“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训练仿真演练实际操练”三级递进的学生能力培训体系,将“工”、“学”有机结合。学院的6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13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让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生涯。
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掌握着世界领先的传感与控制核心技术的日本欧姆龙公司把“欧姆龙订单培养总部”基地设立在了陕西工院,使之成为了西部最具规模的技术推广中心,也成为了欧姆龙公司自动化产品西部地区重要的展示窗口。双方还表示将积极利用共建的省级基地,开展欧姆龙技术培训与认证等合作。欧姆龙(中国)公司总裁后藤龙之介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我们公司今后还将把学生派遣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在这所学校设立培训组织,培养欧姆龙自己的员工。”
学院诸多校企合作单位还表示,将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校企实训合作模式,合作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双方由松散型合作发展为稳定的合作伙伴。
五、围绕西部产业发展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西部当前正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把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高职院校应依据西部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陕西工院在对口支援、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区域院校合作,利用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使兄弟院校及相关企业广泛受益。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工院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设在学院的陕西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社会各类在职人员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提供服务,面向陕西省理工学校、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西北工业学校、渭南工业学校、榆林农业学校等3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西安、铜川、宝鸡、渭南、汉中、商洛、延安等11个地市的职业中学开展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等专业的中职师资培训项目。现已成功举办了9期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班,培训人员两千余人。
学院还以挂职锻炼、交流讲座、共享资源、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单位、行业专家加强联系,服务地方经济。3年多来,陕西工院在装备制造业高职教育中地位突出,作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学院承担陕西省机械工业专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后为企业培训3000余名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6000余名。
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上,陕西工院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共建多个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并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承担了多个市各级攻关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技术难题等技术应用项目。学院不但自建实训基地,而且积极筑巢引凤,让企业入驻学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技术、信息与资源等优势,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之路。
六、立足西部深厚文化底蕴,突出人才培养个性
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孕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对历史文化发掘和传承的责任,把地方历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结合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陕西工院秉承“勤奋踏实、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装备制造业精神内涵,探索构建了以美育课程为载体,以多形式、多层次校园审美活动为依托,以校企文化实践为平台,砥砺技艺、追求真善美人生为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思想、有激情有创新”、追求真善美人生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之路。
3年来,校园里“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艺术大讲堂、大型文艺晚会、诗文朗诵”等品牌文化活动培育成型,学生传媒协会、电器维修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等品牌社团组织不断涌现。“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共长”为主题的创新创意技能竞赛已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让学生动起来”的技能竞赛文化蔚然成风。每年校内举办“CAD制图”、“钳工车工比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能竞赛多达30项,学生参赛覆盖面占到95%以上。学生“双证书”获取率由93%提高到100%,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大赛近百次,先后摘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82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144项。“技高为荣、创新为乐”的学生职业品格逐渐养成,创新创意热情日趋高涨。
校企融合的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去年,学院百余名师生赴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联手举办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型演出。今年,大学生艺术团参与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红五月”文艺展演。校园里,74家行业企业的经营生产理念浓缩组成的“企业文化长廊”、48名杰出校友创业发展轨迹会聚的“优秀校友风采走廊”,让学生置身其中,默默接受现代工业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在历练与积淀中不断呈现喜人业绩,其中,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各类演出120多场,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陕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0多个,创作精品话剧、舞蹈、声乐等作品30余部。校园与企业两种文化在互动中融合,强化了学生们“勤奋踏实、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行业服务精神,坚定了专业志向和就业信念,实现了“文化搭台、就业与教育合作唱戏”的文化建设目标。
近年来,陕西工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工作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就业星级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1年,学院一次性就业率再创新高,达98.49%。
“面向西部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名校”。鲜明的办学理念保障了育人质量,数以万计备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不断阐述着陕西工院特色办学的魅力。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一次招聘5名毕业生任实验员,宁夏小巨人集团有限公司60%以上技术骨干均毕业于陕西工院;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连续招聘学院100多名毕业生……据《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统计,陕西工院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排名第一,总体素质在数十所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二。事实证明,毕业生以工程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发展后劲足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今年6月,在陕西省首届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推荐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报考陕西工院,他说,“这所学校办学历史长,质量高,条件好,把娃送到这儿上学,能学到真本事,就业好,你就放心报这个学校。”
在天津举办的2011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上,陕西工院08级文秘专业速录方向学生魏伟伟以精湛的技能从全国志愿者中脱颖而出,为出席活动的领导做全程速录,她优秀的表现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赞扬。教育部领导说,“这个小朋友非常有本事,会听打速录,而且记录的都是完整的句子,我讲的可能不完整,但她会把我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就是人才,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劳动力,他们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实践证明,西部高职学院只有围绕西部产业发展,结合办学定位与目标,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思路,以继承为基础,以特色为导向,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发挥地域办学优势,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肖鑫鑫)